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知乎上有人认为果壳分答的出现,可能会让人臆想用百度知道的回答模式赚钱,所以会冲击免费的知识问答平台,此举是不是违背互联网开放共享原则,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的恶化?未来会不会找不到免费分享的经验?

不出意外,很多人认为此类担心属杞人忧天,貌似没搞清楚分答的本质,开放、共享、知识,这些统统都跟它没有关系不大,“偷窥”才是分答的本质,也是目标用户的核心需求,更像是语音版微博。

分答采取音频方式,大幅牺牲了传播性,但是提升了私密性,设定60秒限制,排除了系统性、深刻的内容,鼓励大众化、刺激的东西,并非专业,系统,严肃的知识。最终只能回流到一般性的猎奇、无聊的话题,无意中实现了宋丹丹名言“唠10块钱的”。

 

对于提问者来说,由于回答时间只有60秒,因此,提出的问题必须颗粒度很小,指向性很高,否则,对于答题者来说,就根本无法回答。但是,提问字数限定在50字内,真的碰到了具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本无法提问。

可以感受一下:

1)说个黄段子吧?(指向性高,颗粒度小)

2)哥们嫖娼被抓,我该通知他媳妇吗?(要解决问题,必须弄清楚到底在什么场景下,为何会被抓,需要剖析提问者的状态、心态,了解问题发生的场景)

3、筛选靠谱的回答者有难度,所以必须以人为中心(话说也没办法以问题涉及领域为中心),那么马太效应会非常显著,并且积极印证「出名要趁早」。

由于猎奇性太强,三分钟热度可能难以避免。当然也可以和新浪微博一样,一波一波带明星。

然而分答现有的产品形态,造成信息的不对称。用户无法知道回答的有坏优劣,想知道就交钱吧。你无法知道某个人提问过什么问题,这就让一般用户永远难以被了解,只要想了解只有一种办法,继续交钱!给[分答]团队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也要倒贴钱,这生意做的真是绝了。

基于上述条件,分答的未来拳头产品,可能包含三类:

第一类是红人UP主。以网红为主,粉丝经济。
第二类是猎奇消息。各种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内容,基本上就是知音、家庭一类杂志的语音缩编版。
第三类是灰色地带。所有不宜以文字方式、公开传播的、简短的内容,都完美地适合分答,例如1024的地址。如果分答想要火起来的话,灰色和黄色地带的希望更大,前提是它能够成功躲过扫黄打非办和无处不在的“朝阳群众”,而不能成为另一个快播。

不少人对分答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要做大做强,需要过的坎儿非常多。原因很简单:作为某一些专业知识的提供者以及另一些专业知识的需求者,笔者也很需要这样的平台,还是那句话: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

 

以我自己举例,为什么需要分答平台。我自己做过记者、出过书、干过公关咨询、从事过风险投资、在创业公司担任合伙人等等。以上领域的许多专业问题,真是被许多人免费咨询过,基本都是朋友以及朋友介绍的朋友。坦言之我在这些领域都不是真正顶尖的人才,但是不妨碍我是业内人,然后给与到提问者真正的帮助,60秒也能说一点干货。

可能这些知识或者连知识都算不上的know-how,只有在一个行业浸淫多年才会得到,但是它们烂在肚子里也就烂在肚子里了,还不如说出来赚点小钱。

  • 首先,我愿意无偿把这些知识贡献给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甚至贡献给严肃问问题的陌生人。

  • 其次,如果因此获得报酬,我很开心。哪怕是三瓜两枣也开心,这属于意外之财,类似于中彩票或者刮发票中奖。是否愿意为此付费代表了一个人的严肃程度。

  • 最后,成就感除了真正帮到了询问者,还有一些副产品。也许能认识一个优秀或者有趣的人,成为朋友或者校友或者同事;也许能有技能交换的机会;也许能有商务合作的机会。

但是,笔者依然认为分答现有模式存在不少发展瓶颈。比如提问者会评估一个问题是否值得 ,而这种评估会导致问题的娱乐化或者为了吸引眼球降低质量;再比如中国社会长期的“互助”精神,或者说重要的知识信息的获取免费成本过低,比如自媒体的偷听和内容展示也会让付费的听者感到不平衡;再比如答案浓缩在60秒一般偏向笼统,或者很难在知识性上有所突破。

分答的本质是网红经济,与微博同质,跟知识分享没有太大关系,真正的知识社区是网易云课堂、MOOC,可以问问小朋友们和专业人士从哪里汲取知识,知乎、果壳、微信公众平台还只是内容社区。

知乎Live和在行则有“传授知识”的影子,这是知识分享社区应有的方向。如同在分答“纸质书最终会被电子书取代吗?”所答的,目前为止,人类传播知识最好的载体依然是图书和线下课堂。跟直接通过生殖遗传记忆的三体人相比,我们落后太多。善用技术,善用互联网,人类文明的雅典知识共和国才有建成的可能。

从分答的发展势头看,更大的困扰更像是难以取得更大的成功——一如当年的新浪微博。毕竟,一个让明星、网红、 名人、大V和段子手和小透明们都直接分到真金白银或得到满足/娱乐的平台,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而分答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拉明星进驻,引爆关注度。手段跟初期的微博类似。当然初期的微博谁也不会料到成长为几亿人使用的平台。

至于不少人担心的信息承载量问题,试想,微博140字限制没有阻碍几亿人使用,60秒语音也很难相信出有多大难以逾越的阻力。

笔者一直认为所有知识分享类创业,应致力于解决人类一直以来的痛点:知识交换低效率。对于智商过剩的姬十三博士来说,似乎一直在思索如何用知识作为通关密码,不断打通人类社会各种认知障碍,进而实现名利双收,至于能不能提升社会效率,也许会有吧。

有观点这样解析分答的初衷:免费的内容没多少人会珍惜,很多人连文章都没看完,自以为抓住点漏洞,就急吼吼大肆嘲笑作者,与其免费给这帮傻比看,糟蹋了的心情,还不如趁机收点钱。互联网分享精神?呵呵,曾经年轻的我也这么认为过,只是有多少傻比会珍惜你的分享?不如就把收费当成抚慰作者受伤心灵的一瓶蓝色小药丸吧。(完)

 

话题:



0

推荐

杨思亮

杨思亮

15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科技边角料主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