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大促期间,各大电商平台都秀出了耀眼的增长肌肉,显示中国居民在消费升级大势下仍有旺盛的消费欲望。

然而“双十一”早已不是电商独享盛会,越来越多的线下商户、卖场、便利店都自觉卷入大促狂欢,加之物流频传爆仓,很容易引发全城大拥堵,交通备受压力。

如果能将“双十一”为代表的重要节假日购物需求,甚至日常生活所需分解至遍布街角的便利店,无疑能降低不少人的开车出行意愿,进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但也十足考验便利店的选址技巧,消费品类及服务水平,以便利蜂、每日优鲜、苏宁小店、京东便利店为代表的新零售便利店也闯出一条黑科技特色的经营之路。

选址背后的黑科技

“双十一”大促引发的全城拥堵现象,背后折射出沃尔玛、家乐福、Costco、万达商场等为代表的大型商超至今仍然成为主要流量入口,虹吸周遭海量人流物流车流,很容易加剧城市拥堵。

解决拥堵成为北京在内的全球城市共同面临的难题,除了坚持公共交通优先,以及通过交通诱导或优化信号控制,平衡职住分离、发展便利店等小业态零售等有都助于降低通勤、集中采购等带来的交通压力。研究还发现小汽车是城市空气污染物质的重要来源,如何降低用户开车意愿,也是治堵降污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

高德日前联合多个部门联合制定的报告显示,北京拥堵指数的持续下降既受益于公共交通的持续优化,也与百姓的生活方式变革息息相关,其中就包括遍地城乡的新零售便利店,通过手机下单,或者步行几百米既能完成购物,从而有效减少居民开车购物意愿,客观上起到治堵效果。

然而并不是所有便利店都能缓解交通压力,如果提供的品类不够丰富,服务水平欠佳同样难以打动消费者的心,其中选址成为重中之重。以北京市场排名第一的连锁便利店品牌便利蜂为例,其门店数量超1000家,北京有500多家门店,超过7-11、全家、罗森在京店数的总和,但其选址背后的商业故事值得参考。

不同于传统便利店,便利蜂几乎其所有的决策都由数据和算法确定,中央大脑形成各种业务决策,作为执行依据,业务链条上的所有人员只需要按照软件提示的策略执行。成立两年多开出上千家门店。

由此可见,便利蜂通过以新型便利店和智能货架等业态构建节点,围绕“15分钟生活圈”提供线上线下的即时送货取货服务,每天到店客流达上百万人,由于选址采用靠近消费者策略,超过9成消费者步行或骑车到店,到店平均时间在10分钟内,实现“即拿即走”消费体验。

分解大量集中购物需求

北京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7月全市综合零售额同比增长2.5%,89家超市零售额下降0.6%。然而便利店等其他综合零售同比增长27.7%。便利店的兴起有效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大幅降低驱车出行购物需求。

笔者曾在东京、台北街头发现无处不在的7-11,罗森,全家等,这些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提供一日三餐及基本生活所需,已成当地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侣。当他们选择去街边便利店解决基本生活所需,而不用驱车前往大型商超,无形中减少了驾车意愿,进而缓解交通压力。

遥想此前国内超市和便利店布局形态不够完善和合理,线上线下尚未打通,很多人习惯周末节假日开车带着全家人一起逛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满载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曾是主流生活方式之一,导致商超周围停车位难求,购物时间成本、能耗成本持续攀升,加剧了城市拥堵。

近些年来,随着新零售不断落地,便利店品类越来越丰富,布局业态越来越多元化,大幅分流过去集中式购物消费需求。便利蜂、盒马、 每日优鲜、苏宁小店种零售新物种先后问世,普遍实行密集开店和千人千店玩法,让普通消费者刚性购物和多样化需求变得唾手可及,不用全家驾车出行集体采购,随时随地都能买到各自生活用品和新鲜食材,这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表象。

以笔者为例,家门口2公里之内有便利蜂、每日优鲜,苏宁小店在内的多家新零售便利店,出门几百米就能随时买到零食酒水、包子豆浆、关东煮盒饭,新鲜蔬菜水果等,再也不用耗时耗力驱车赶往数公里外的商超大规模采购,减少驾车几率既能节约采购时间成本,也在无形中降低北京的城市拥堵压力。

时下便利店不仅出售日用百货,还不断触达日常生活中多种服务场景。深入商圈和社区。比如易捷推自营咖啡品牌,京客隆出售非处方药物,便利蜂推出外卖、洗衣、卖菜等服务,新增“蜂超市1元菜场”入口,涵盖新鲜蔬菜、时令水果等,切入高频、刚需的品类;盒马mini可以买到进口海鲜和果蔬等等,便利店们都在努力尝试做加减法,将消费者个性化日常生活所需打包解决,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

城市治堵少不了便利店

便利店自称使命是打通最后500米的购物需求。其在北京市场的门店布局挺有嚼头,有些商圈只隔了几百米就有两三家店铺,步行距离不足两分钟,但各家店铺的商品品类却不尽相同,决策依据是根据主流人群进店消费大数据综合分析得出,这些黑科技玩法与7-11等传统便利店追求绝对标准化服务大不同。

资料显示,3年前北京每百万人口拥有160个便利店,现在每百万人口拥有220个便利店,北京将用3年使每百万人口拥有便利店数量300个左右,此举可让不少北京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便利店就地解决,从而大幅降低驾车出行意愿,缓解交通压力。

今年10月,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19项措施,从便利店运营的空间位置,项目类别,登记审批等方面放松,新开店数最多为500家,补贴1万元。这是北京为便利店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政策支持,也可看出便利店行业已经上升到政府工作日程,战略意义日趋重要。今年9月,便利蜂在策略供应伙伴交流会上宣布全国门店数突破1000家,主要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8大城市, 同时将未来三年的门店目标上调至1万家,市场野心可见一斑。

《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在2018全年销售额为2264亿元,门店数量达到12万家,各地也在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目标,优化便利店布局、增加品牌连锁便利店数量、提高商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等为工作重点,同时借鉴北京做法确保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2035年城市交通拥堵基本缓解,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完善等目标,便利店未来的商业和社会价值必然会凸显,打通最后500米消费需求的最后一里路,而从政府大力出台利好政策,也可看出便利蜂,盒马,每日优鲜,苏宁小店等为代表的新零售便利店降低拥堵压力,提升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战略价值得到认可,未来想象空间不可小觑。(完)

话题:



0

推荐

杨思亮

杨思亮

153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科技边角料主笔

文章